在东方经济论坛,感受“中俄合作”新风向
数据显示,2022年前4个月,俄罗斯电商销售额同比上涨50%,已占总体零售额的12%。
据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经济商务处统计,在俄重点中资企业共有400余家。制裁背景下的暂时机遇,并没有令俄罗斯的中企与华商放松警惕。来俄罗斯已30年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侨领陈志刚极富忧患意识。他透露,西方制裁令中俄合作在物流、人员、金融等三个层面正在出现“大堵车”现象。
在圣彼得堡,市议会投资委员会主席德米特里·潘诺一落座就对笔者说,普京总统已多次下令需要多方位加强与中国合作。圣彼得堡议会也正在加紧立法,从移民条例、免税政策、物流、行政效率、银行贷款等各领域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中国投资。
笔者走访多家华商店铺,问起欧美国家对俄制裁是否影响生意时,多位老板都笑着回答“基本没有!”“没感受到!”多年来,俄罗斯市场的内外波动早已让华商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与市场调整能力。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马克西姆·列舍特尼科夫透露,2022年上半年,俄罗斯和中国的贸易额增长16%,全年将突破1650亿—1700亿美元,实现历史新高。
担心未来,不确定在增加
对此,论坛上还专门召开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实业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00多位中俄两国主要企业负责人与地方官员参会。双方面对面对接在能源、农林水产、物流运输、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机会。
本届东方经济论坛在俄罗斯远东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南部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校园内举行。“中俄合作”是论坛的热门话题,笔者受邀参加“基建投资增长的中国经验”等多个分论坛,听到中俄加深合作的强烈呼声,也能感受到俄方对寻求进口替代、扩大外资的需求。
圣彼得堡市中心有一个叫“米勒”的市场,有数千个店铺,服装、玩具、鞋类、饰品、衣帽等日用品应有尽有。400多户华商长期在这里从事商贸业务,把中国各类商品批发到这里来集中销售,成为当地最大的集贸中心。
“投资没文化,文化不投资”也是中国来俄投资亟待改善的方向。陈志刚认为,目前俄罗斯的欧美中高档产品相当一部分市场已腾出来了,需要中国商品提升品牌并迅速升级,比如建“义乌商贸城”等方式。但中国企业往往不善于在国家形象、文化塑造等方向加大投资,使得中企与华商在俄的影响无法与欧美、日本甚至中亚的企业相媲美。
俄罗斯欧亚经济委员会一体化与宏观经济部部长格拉济耶夫则透露,如果两国能采取更大比例的本币结算,双边投资贸易总额还将继续提升。
走进圣彼得堡“米勒”市场
现场听众最关心的话题
陈志刚说,西方的金融制裁使在俄对华金融业务倍增,汇率波动频繁,排队现象异常严重。一些企业要开人民币账户,往往需要3-6个月,结算出现数周滞后。这迫使常规贸易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先打款、后发货”的老旧模式。陈志刚多次呼吁,俄罗斯应调整《移民法》相关条例,改革“中国人来俄商务两年必须出境再申请”的相关条款。
在参加“北极国际合作的东方维度”分论坛时,笔者是被在场听众问及最多的发言者,大家都想知道中国在北极开发上的意愿。
9月7日,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第七届东方经济论坛全会上发表讲话。(视觉中国)
在圣彼得堡市郊的电商基地巴尔干大厦,华商王晨忙得不亦乐乎。他是圣彼得堡最早转型做电商的华商,俄罗斯网络平台销售的40%左右的女式外套都源自王晨的店。应对欧美制裁的冲击,来俄罗斯20年的王晨显然具有更敏锐的转危为安的能力。他展示的后台数据明显表明,俄乌冲突是销售直线陡增的一个重要时间点。
中国人在商品细节上的创新,也弥补了俄罗斯民众遭受制裁后的缺憾。手机支付软件退出俄罗斯市场,俄罗斯人重新回到银行卡支付时代。于是中国销售的手机壳,专门在屏幕下方设计了卡兜,银行卡一插,手机一放即可支付,与制裁前的手机支付一样便捷。
一位衣帽类华商告诉笔者,“制裁?我们早已习惯!美国是纸老虎,不必太惊恐。相比之下,疫情带来的冲击与不便才是更大的风险”。来挑货的俄罗斯商贩透露,美国品牌退出,中国品牌一样好。
在论坛上,几位中企俄罗斯负责人也表示,正在重新评估俄罗斯市场。一方面,要熟悉被西方制裁下的国际金融新规则与支付新手段。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拓展和把脉更多俄罗斯市场的新需求,研究国内外商业变化的规律,减少项目运营的诸多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经济论坛》 网址: http://www.jingjiluntan.cn/zonghexinwen/2022/0918/740.html